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 ……此处隐藏12568个字……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字串3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我对同学说这些是选学课文。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同学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最后我让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读出自己仿写的句子,然后大家评谁画得好,谁仿写得好,当掌声和兴奋的眼神迎来下课的铃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内容,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
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就让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视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课件吸引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力求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时机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我真的发现,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爱举手发言,积极性特别高。
二、课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
一节优秀的课堂背后必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作为一节树标课,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仅仅是教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备学生。于是,我尽可能地设想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课本,吃透学生,才能将课堂了如指掌,进行得自然顺畅。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以第一个比喻句、第一个拟人句为例,进行教学,之后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起初可能很难,但是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现能力都很厉害,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授孩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小练笔、课后作业让孩子复习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今后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优点,同样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讨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与学生个人的对话。这样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来的观点就比较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语言感染性不够强烈,学生体会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得相当准确、恰当,语言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呼唤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语调上还有待改进、提高。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会更加努力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