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时间:2024-07-01 00:03:27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1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

一、要研究的主题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计的主线,高中地理必修Ⅰ就是以“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其中的宇宙环境是地球自然环境最宏观、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特点,是认识地球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高中地理课程要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高中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本节地球的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本条课标内容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三、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本节教材概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通过对地球结构的基本认识,让学生宏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为今后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打好基础。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本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前学生们通过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和科普书籍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是很系统和准确。由于地球的圈层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进行观察,而且圈层的规模非常大,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利用示意图、动画等方式使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可以通过简图和形象的比喻(把地球看作一只“半熟的鸡蛋”)来加深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理解。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⑶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⑵通过探究地球内、外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⑶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八、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的认识,需先从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在了解了横波、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分析出划分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对于岩石圈的范围和软流层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据图分析,先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再画出岩石圈的范围,最后再与地壳的范围进行比较。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外部圈层结构也是同心圈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演示,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最终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清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不太了解。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都反映了人们想进入地球内部一探究竟的愿望。但就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还没有能力直接到地下深处去探明其内部结构。那么人类能用什么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呢?

生回答,师总结 ⑴钻探取样分析(最大钻探深度14千米)

⑵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⑶遥感技术

⑷地表的温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师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此处隐藏2725个字……、通过读图探究,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

2、通过填图探究,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思维;

2、学生的学习方式存被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探索体验的过程;

3、高一学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足够体验和方法,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法和学法】

探究法、学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图、学案。

【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新课〉——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读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实施步骤

1、提供图表资料(图1.26及地震波比较表)

2、设置问题引导

3、学(师)生读图探究、讨论

4、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产生的新问题)

5、教师板图总结、释疑、存疑

结论

1、人类对地震波的研究是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手段。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3、地球内部以2个不连续面为界,划分为3个圈层。

〈填图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实施步骤

1、创设情境(图1.27及岩石圈结构图),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

2、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填、画图

3、利用板图实现师生互动,总结各圈层的特点

成果

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结构模型。

〈拓展探究〉——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材料

19世纪,法国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进展相对缓慢。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3、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逐渐增大

地幔

1、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地核温度、压力(地心的温度约为7000℃、压力约为360万个大气压)和密度很大以铁、镍为主

1、上表是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获得的地球内部信息,结合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人类的地心之旅面临哪些困难?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3

说课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说课过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该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章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⑴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⑵从图1-21中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让学生学会自己看图。⑶掌握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为: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三、说教法和和学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上,我主要抓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图,并自主归纳及分析”这方面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看图读图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采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依据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地理,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但是在读图分析图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要让学生自己学会看并分析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当学生不理解图时,就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则运用讲述法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更好的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⑴首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然后到讲地球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先阅读课本25页的阅读内容,了解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并结合图1-21,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那些圈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圈层是怎么变化的。

学生从图中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后,老师再详细分析,并讲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在多媒体图片中以及阅读材料中,让学生归纳地壳的范围,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幔的范围和地核的范围。其中,在讲解地幔的过程中要区分好软流层和岩石圈位于地幔的哪个部位,以及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和联系。

在讲解内部圈层的过程中,可以拿半熟鸡蛋和学生讲解,用半熟鸡蛋的内部构造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忆。

⑵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划分,还有生物圈所处的位置在什么范围。然后老师再对各个圈层的特点一一讲解。

⑶在教学的最后,我适当设计了部分课堂练习题和课外思考题,课堂练习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并起了总结的作用。课外思考题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地球的结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