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6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1《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自幼入学堂拜师苦读,好游览山水,工于诗画,一生历经坎坷波折,于四十六岁时执笔著此书,以缅怀妻子陈芸和记述生平事迹为主。作者卒年不详,后书稿亦散佚,现仅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此外两记为后人伪做。书名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书卷虽有残缺之憾,却幸有留存之喜。
此书前后读过三遍,作者以淳朴真切的话语娓娓道来,虽是文言文,读来却也行云流水般自如。全书以沈复和妻子陈芸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相伴开始。而后写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向往、人生追求。接着写生活中父逝、妻亡、儿早夭、兄弟欺压、朋友出卖、经商失败等,诸多悲凉与苦楚经历。最后写为谋生计北上京、南下粤、西入川、东出海,颠沛流离聊度余生。作者通篇流露对妻子陈芸的深爱,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遭遇困苦的淡然,寄情于山水,深情于江湖。岁月待我如蝼蚁,我待岁月如珍宝,在近暮年之时铺纸研磨,写下半生往事,此一介书生之豪迈。
陈芸,是沈复舅舅之女,自幼聪颖明慧,四岁时丧父,年稍长靠针线活贴补家用,自学《琵琶行》开始识字,颇喜诵读诗词文章。二人同年所生,自幼相识两小无猜,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十三岁时订婚,十八岁时成婚,育有一儿一女,四十一岁时因病离世,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情真意切都溢于字里行间。她女扮男装陪丈夫外出看灯会,大胆突破当时封建藩篱。她精巧的手艺,为宾朋聚会增添几分乐趣。中秋之夜携夫游沧浪亭,谈文论诗话文章。因误会被驱出家门,别居萧爽楼以刺绣为生,仍不失风雅之趣,吟诗作画、聚友郊游。平日里不爱钱财,对残缺书卷、破损字画视为珍宝。芸娘梦想着在乡下买菜园数亩,种植瓜果蔬菜,作诗饮酒,绘画刺绣,过平淡日子。她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以林语堂将她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沈复,家境优渥,少年时追随父亲做幕僚四处辗转,借机游历山水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后被父亲过继给叔叔,加之自己不谙官场之道,逐渐遭到原有家庭成员的排挤。书生意气,为朋友担保反被坑而负债累累,生活拮据不堪。奔忙于多处供职,都不尽如人意,不得已寄居人下,苦中作乐以卖字画谋生。朋友提携、亲戚爱怜、贤妻相助,才可勉强度日。虽有诸多苦楚烦忧,却也豁达从容,追求恬淡朴素的布衣生活。一生辗转奔波,踏遍中国半壁江山,而且远渡重洋到过琉球国(今日本冲绳),此生足矣。
书中有两处读时不禁落泪,其一是夫妻为了躲债逃往乡下,清晨三四点收拾行囊离家,儿子醒来问母亲何去?芸娘骗他说去看医生,含泪匆匆出门。儿子大哭不止,姐姐捂住他的嘴安慰他。此情此景不仅热泪眼眶,若非万不得已,怎舍母子分别,不曾想此别就是永别,更让人肝肠寸断。其二是芸娘去世时夫妻的对话,芸娘说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心实觉耿耿,言后泪落如豆。临终仍惦念丈夫和儿子,为妻为母之忧虑,令人潸然落泪。
沈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清朝,距今有两百多年,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断不可用当下眼光评判过去。沈复出入青楼,有纳妾之意,是当时社会风气和环境造成。沈复钟情山水交友,无心功名利禄,一方面有文人清高之气,另一方面也有个人志趣之因。不过没能让芸娘和儿女过上安稳的生活,沈复通过详尽真实的叙述,从侧面表达无限之愧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芸娘去世后,又经历几年流离,在写成《浮生六记》之后,沈复孑身一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何年何月去世都不为后人知。
假如你是沈复,生命经历如此挫折,你会以何种心境面对生活?回首过往你又作何感想?是否依然能柔情似水,写下这段爱情故事;是否依然能心若止水,记下这程坎坷人生;是否依然能挥洒自如,留下这卷优美文字。每读完心中不觉戚戚,如果后半生也像沈复这般,我又会以何种心态去如何面对?是否也能写下自己的《浮生六记》?
林语堂读完此书曾说过:“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
附上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浮生六记》读后感2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 ……此处隐藏5927个字……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莱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简洁的语句、新鲜生动的描述,沈复将这位天性聪颖活泼、知书达理、情意绵绵的可爱女性—芸娘,深深地刻画在每一个读过《浮生六记》的读者心中。芸娘,也永远地成了我心中的‘红粉知己’!
再说说《浮生六记》的文体吧,我很喜爱沈复那种自由自在、不拘格套的行文风格,在这点上他的文章很像我所喜爱的另外几位英法美随笔散文作家的文风,譬如英国的查理。兰姆、譬如法国的卢梭和美国写《瓦尔登湖》的梭罗。我有这样一种读书习惯,就是喜欢将风格类同的不同作家的作品,在同一天内同时展开阅读,往往是信手打开书籍,随意阅读目光所及的文章,如果有能振动我心的文章,我就会感慨自己遇到了知友,反之,我就会将此书封入纸箱从此远避。我不知道这样的习惯是否有点神经质?但我觉得,读书和写作如同交友一样,我喜欢读哪个作家的书,必定与我的经历、个性、血型、理念、家庭背景等等的因素同这位作家有着某种相似的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喜爱沈复的《浮生六记》就是因为作者所抒写的他与芸娘之间那一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与纯真美好的夫妻恩爱之情、那洋溢着甜美气氛的家庭生活和那寄情自然和艺术世界的韵致画卷,也正是我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所追求的呢!
我相信,答案是正确的。所以,我会继续再读《浮生六记》这一永远的名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6终于认识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
她清丽素雅,有一种缠绵之态,“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她生而颖慧,能识字,通吟咏,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诗词佳句。
她能持家,娴女红,靠双手十指刺绣织染,赡养母亲,供弟求学,衣食无缺。
她活泼可爱,穿上丈夫的衣服,画粗眉毛,露出鬓角,戴上帽子,女扮男装,拱手阔步去逛庙会。
她聪颖温婉,生活贫困,一块臭豆腐也能吃出至情至性;拮据陋室,也能营造出“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
她洒脱有趣,七月十五闺房饮酒赏月,八月十五沧浪亭秉烛夜游;她能雇馄饨担子为丈夫赏花会温酒,能和男人一样看到美妾品头论足。
这就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娇憨、风趣、宽和、明丽,既懂得吟诗赏月,也可计较柴米油盐,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如诗如画。这样的女子,谁不愿意和她结为夫妻?
人世间美好的爱情都是这样,都是从“那一眼”开始的,然后就有了一切。“遇见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我没想过别人”,钱钟书和杨绛是这样。“遇见你,就遇见了全世界”,“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王小波和李银河是这样。《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芸也是这样开始的。1775年7月16日,沈复第一次见到陈芸,就满心是她,不能释怀,于是告其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那天,沈复和陈芸缔结了姻缘。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一天深夜,沈复晚归,灯残人静。他悄然入室,但见仆女床边打盹,芸尚未就寝,在蜡烛旁,低垂粉颈,看书等他。仆女催促他们早睡,二人赶走仆女,“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后,沈复戏探其怀,怦怦作跳,俯耳相问:“姐姐为何心跳如舂米?”芸回眸相看,莞尔一笑,“只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账,不知东方之既白”。人说,眼眸比身体性感,情深之人,夜夜如新婚。
很多人说,生活太枯燥了,在日复一日平淡中,找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不是生活乏味,那要看,你和谁在一起。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婚姻道路上,沈复和芸娘平等对待,举案齐眉,不再为无尽物质而索取,只为精神愉悦而存在,他们将柴米油盐过成了风花雪月。
夫妻二人,常聊诗联句。沈复和芸娘二人平日聊诗,芸娘说,她喜欢李诗潇洒落拓与活泼。又说,她的诗歌启蒙是白居易,常念在心不敢忘怀。沈复打趣道:这下巧了,李白、白居易都有“白”字,我的字又是“三白”,你跟“白”真有缘分啊!芸娘眼睛一转,笑了:我跟“白”字有缘,那将来写文章岂不是要白字连篇?
夫妻二人,常珍惜光阴。生生世世,夫妻间常离不开的话题,沈复和芸娘也不离外。沈复曾说:“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娘说:“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是呀,今日最好,别说来日方长。于是,他们特意雕了两方图章,自己的是朱文,芸娘的是白文,都刻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二人相约,以这枚图章作为往来书信落款的凭证。
夫妻二人,做盆景园林。穷不可怕,茅屋陋室,也能山水丘壑,园林花香。没有花圃园林,夫妻二人,捡回精巧石子,一块一块地垒,也能在小院里垒出一个小假山;没有上好的花瓶,可家里鲜花不断。他们夏采芙蓉,秋藏菊花,花未枯萎,新花就已重新插上。一年四季,房间里永远有花香。
懂生活的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把日子过得精彩绝伦。真可谓: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生活原本琐碎,与其被岁月的疲长所累,失去声响,不如选择有趣的人,发现有趣的事,去过有趣的生活。唯有美好的东西才能抵抗生活中的沮丧和困顿,唯有讲究趣味的生活才能悦纳自己,滋养身心。
且看芸娘如何泡茶?在夏月荷花初开时,芸娘用小纱囊撮少许条状茶叶,置花荷花花心,次日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且看芸娘如何制作腐乳?取当年芝麻扎出的油,加少许白糖,然后把卤瓜捣烂,拌入腐乳,取名双鲜酱,味道极其鲜美。
且看芸娘如何整理陋房?夫妻二人租住乡下老妇人家,芸娘买来白纸,糊上四壁,纸窗竹榻,焕然一新,又在房屋四周,编织篱笆,沿篱笆遍栽菊花。月亮映池,虫鸣四起,夫妻二人,穿着凉鞋,拿着芭蕉扇,就着月光,相对而饮,然后坐在竹榻,听邻居老人讲因果报应事,人间欢乐,莫过如此。
这就是生活,无需多金,只需用心。《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向往的生活,也不过是:建筑宅院,绕屋买来十亩菜园,寻来仆人、老妪,栽植瓜果蔬菜,以供日常家用。君绘画,我刺绣,换得银钱,作为写诗喝酒之需。布衣菜饭,一生欢喜,不用作远游之计。这就是普通人的家常生活,这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只要真心热爱生活,就不会有时间和物质的局限,生活也能过的惠而不费、趣味盎然。
读罢此书,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活得有意义,不是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受。当一个人对人世百态充满好奇,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能兴致勃勃的过;一蔬一饭的平淡,也能有滋有味的活,这就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在烟火萦绕的日子里,活出诗意,在白天黑夜的底色中,活出多彩;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慢慢来,不慌张,做有趣的事,浪费有趣的时光。
愿我们的身边,都有一个“芸”。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