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读后感

时间:2024-09-24 12:26:13
《祝福》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读后感1

读过《烛光祝福》这本书后,我被文中一个又一个的真情故事所感动,故事所体现的友爱、公平、民主,所体现的军民之间的关爱,晚辈对长辈的感恩之情,都让我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有了新的认识。

在地震中还坚持留在手术台前的曾令春“我们都在,不要担心”,这轻轻的一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连续工作16天的电力工人曹响林,因劳累过度,倒在110千伏21米高的铁塔之上,为了他热爱的事业,为了保一方电路通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为保卫祖国边防,三年没有和母亲见面的马文,他们隔河相见的场面,让我哭了一回又一回。

在看完为妈妈洗一次脚的文章后,我也为妈妈洗了一次脚,虽然没有人给我分配这项工作,但我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每次我学习有了进步,都能看到妈妈幸福的微笑,而每次的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给妈妈增添一丝皱纹。

我爱妈妈,但我从没想过能为妈妈做些什么,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也给了我许多启迪:原来,能为妈妈做的事太多太多,一个问候、一句关心的话;倒一杯水,盛一碗饭,都能表达我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情!

我们的中国是强大的,我们的民族是团结的,我们的社会是和谐的。8.0级大地震让我们中国人更加坚强,让世界为我们的`精神震惊!虽然我们是孩子,但我们一样有力量!马健同学就用自己的双手,扒出了自己的同学向孝廉。带伤却坚持留在校园营救自己同学的佘友富,还有我们敬爱的刘宁老师,为了59名学生,不顾自己女儿的呼救。虽然他失去了一个孩子,却得到了59名孩子的尊敬和爱戴!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篇短文都是对我心灵的洗礼,每一个小故事都让我感动,让我知道和谐的重要和来之不易。

《烛光祝福》让我感受到关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无论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战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无穷的力量!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他人,关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我们更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受灾地区的小朋友,给他们再多一份关心,再多一份温暖,愿灾区的同学们早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更体会到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快乐的做事,快乐的生活,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祝福》读后感2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背景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通过祥林嫂的不幸故事,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普通百姓的迫害。

《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的写作方法,更加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读完第一遍的感受关键词是“愚昧”和“愤怒”,再看第二遍后,整体感触更多的是“心痛”和“沉重”。

一、命运的抗争

整个故事中,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抓——改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絮絮叨叨被人唾弃。在封建制度编织的严密罗网中,祥林嫂努力挣扎着,甚至用生命抗争着(改嫁当天,在拜堂时,祥林嫂奋力挣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求一死),但当这些闪烁的反抗火花一次次被浇灭,几经挫折后,她终是活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最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是否有魂灵的疑问和对地狱的恐惧走向死亡,走完了她无奈悲凉的一生。

二、麻木的看客

祥林嫂痛失丈夫和孩子后,再到鲁四爷家打工,迎接她的是周围一群看热闹的人。那些人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她那段悲惨的故事。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成了大家逗乐的素材,不过是他们趣味生活的调味品。祥林嫂一次一次揭开伤疤,向人们诉说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然而回应她的除了鄙夷的目光,就是辛辣的嘲讽,冷漠让她掉入万丈深渊无力挣脱,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三、底层百姓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再到鲁四爷家打工后,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份”极其鄙视,祥林嫂终日在鄙夷和嫌弃的夹缝中谋生存,日子透不过气来,于是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努力凑足一年的工钱去捐了门槛,希望以此洗清自己的罪名,改变周围人们对她的`歧视,事实证明她并没有那么幸运,封建迷信思想不过是底层百姓自我麻痹的精神牢笼。

祥林嫂身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一寸一寸束缚着她,一点一滴侵蚀着她,使得她本已经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等待她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造成这一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是祥林嫂的命运,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飘着雪花的大年夜,祥林嫂带着恐惧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说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这与压迫者写满祝福的年夜气氛形成对比,文章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制和迫害,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在唤醒麻木不仁的劳苦大众。

《祝福》读后感3

一声钝响,揭开了祝福的帷幕,整个鲁镇都深浸在快乐祥和的气氛之中,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有一个人正悄然死去,《祝福》观后感。或许好多人都希望她死去,人们觉得她是一个很晦气的人,她的存在给那些人带来恐慌与不祥。她就是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鲜活的人物。

在祝福最后一幕,祥林嫂倒在雪地里,皑皑的白雪飘落在她身上,而鲁镇却被隆隆炮声麻醉。那一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祥林嫂死得是多么可怜,而且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其他分子,他们是多么的无情,悄无声息的被社会的大染缸同化。在那的年代,人们是多么的无情与迷信,他们的思想像是被蝉禁封住了。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在马列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们社会沐浴在阳光之中,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对祥林嫂报以同情之外。更多的是知道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思想进步性。学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用科学文明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幸福。我们要以一颗宽容博爱之心善待他人,祥林嫂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已经向我们大步踏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武装自己的头脑紧跟科学发展的潮流。我们身处大好时代,我们要好好珍惜。

对于祥林嫂,阿毛,贺老六的死一直困扰着我,虽然当时生活水平较差,医疗条件也比较差。但是也不至于让他们双双死去,从电影中我才知道。他们都是被人逼死的,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生存的权利,死对于他们是最好的出路。贺老六是被债主逼死。阿毛被狼吃了,这里的狼似乎喻指当时债主,他们心比狼心还毒。祥林嫂也是被人逼死,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给她一口饭吃,活活的被冻死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死可能是他们最好的`解脱了。对祥林嫂的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脱,起码不会再受人们的嘲讽,白眼,唾弃。让我们联想到,在封建社会,你只有去死 ……此处隐藏2913个字……《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祝福》读后感8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

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看了这部电影,相信没有人会不被这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而潸然泪下。伴随着悲伤的音乐,我们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做了一回无力的看客。

鲁四老爷身为读书人却为封建迷信马首是瞻;鲁四太太吃斋念佛却是假慈悲、真残忍;王师爷、贺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视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贺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饿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个社会逼死的。封建旧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祥林嫂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只能留下血和泪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若干年后,我再看《祝福》,看到这段曾经读过的话,仍旧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仿佛就在我眼前站着,畏畏缩缩,花白的头发蓬乱地束在一起,冻坏的手指缩在袖口里。

我突然想张开双手抱抱她,想抱抱那个时代所有可怜的母亲,可怜的妻子,可怜的女人。

《祝福》读后感9

午后,我坐在藤椅上,静静地阅读手中的书,享受阳光带来的温暖。良久,我放下手中的书,眼角一颗泪珠悄然滑落,滑过书页上的“祝福”,滑过那个飘零的时代......

《祝福》选自鲁迅的《彷徨》,文中描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深受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两次出嫁,两次守寡,最终在人们的冷漠中,惨死在雪地里的历程。她就是祥林嫂。

祥林嫂,自小便没有姓氏,第一次出嫁时,被迫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她想挣扎,她想逃脱,于是她勇敢地逃了出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的模样。为了在这卑微的夹缝中生存,她辛勤劳动。“实在是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所有人对祥林嫂的评价。她的.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命运却是无情,她被夫家的兄弟强行卖到深山里。或许祥林嫂有过一段幸福时光,然而当她第二个丈夫与唯一的儿子阿毛先后被伤害与饿狼夺走生命时,她的生活失去希望。当她被赶出房子时,她在众人轻蔑的眼光中回到鲁镇时,她的生活陷入了深渊。她将血汗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却仍旧不能洗去“罪孽”。这时的她骨瘦如柴,脸色苍老惨白。最终在鲁镇“祝福”的钟声中惨死。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凄凉命运的缩影。她们的生命在那个冷漠的年代如枯叶般凋零。封建礼教中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如同四条寿命绳索,绞杀着她们的生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她们,社会地位低下,如同可怜的羊羔,任人宰割。

那是一个冷漠的世界,那是一个飘零的时代。吃人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不知残害了多少劳动妇女。祥林嫂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鲁迅先生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对中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与抨击。祥林嫂的遭遇令人扼腕,追本溯源在于中国的封建礼教,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的压迫。祥林嫂曾想挣扎过,最终却失败了。在人们的冷漠中,她惨死在雪地里。旧世纪的中国凋零的不仅仅是广大劳动妇女的生命,更是人性的凋零。

我从遐思中醒来,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书,在朦胧的视野里,我仿佛看到了祥林嫂在鲁镇祝福的钟声中,缓缓凋零......

《《祝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